首页 综合 > 内容页

没有“身份”的过街楼

来源:上海黄浦 发布日期: 2023-04-11 08:10:23

点击播放视频

上海黄浦区肇周路,长不足一公里,毗邻上海新天地。在这条始建于1908年的马路上,有一整片旧式里弄梨园坊。

2022年2月,梨园坊所在的黄浦71号街坊迎来旧改征收。可到了12月,尚未搬离的居民已然不多,其中就有吴老伯夫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吴老伯夫妇就住在“梨园坊”三个大字所在的过街楼里,屋子不大,只有一小间,因为是过街楼,一根横梁贯穿其中,使得原本就逼仄的屋子里,有一半空间需要弯腰才能进入。居住条件艰苦,想要搬新家的心情比谁都迫切,可吴老伯却一直没有签约。老人无奈地表示,不是他不想签,而是他们家从征收启动之初,就因为房屋权属模糊,无法被确认为征收对象。

原来,吴老伯的这套房屋建造于解放前,当时是梨园公会照顾会员,在梨园坊自建的民房。由于历史原因,这套房屋始终没有办理任何相关手续,一直处于无证状态——没有产证也没有有租赁卡,至今已有70多年。

经办员小姚也曾四处打听这套房子的来历,可一无所获。小姚称:“去公房管理部门查相关的信息,没有查到他们家任何资料,然后还去了黄浦教育中心,怀疑他们家可能或者是有产权的嘛,也没有查到任何信息。

房屋的产证或租赁凭证都没着落,不过,吴老伯夫妇和儿子的户口却都挂在这套房子里。这本1998年签发的户口本上,户籍地址写的是上海市、卢湾区、肇周路332弄口,没有具体门牌号。

吴老伯翻箱倒柜,拿出了一张保存了70多年的字据。上面显示,一位姓李的人曾经支付给包工头二十担白米,来建造这间过街楼。吴老伯表示,李姓老人是一位梨园班主,他的父亲是京剧资深票友,与其相识,造房子的二十担白米是他们共同出资的。吴老伯解释说:“他是我父亲的老师,是我父亲的干爹,后来我娘去世了以后,他们班主的女儿就跟着我父亲,我父亲就住过来了。”

据了解,吴老伯父亲的户口在1979年迁入了这间过街楼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吴老伯一家三口的户口也陆续迁到这里。

为了确认吴老伯一家的户口关系,小姚先去了属地黄浦分局打浦桥派出所核实情况,得到回复:“肇州路332弄弄口,他们一家一共有3个人,户主叫吴月黄(已死亡),儿子是吴老伯,还有吴月黄的孙子,第三个人是吴月黄的儿媳,一家就这三个人,没什么出入。”

接着,他又前往属地街道、物业,调查过街楼的房屋信息。经过多方考证与核查,经办人确认,吴老伯所在的过街楼可以被纳入征收安置范围。

事情兜兜转转,终于迎来了圆满的结局,最后,吴老伯全家选定了一套安置房。2022年12月11日,吴老伯迎来搬家的大喜日子。一大早,经办人就来到梨园坊,帮着老人照应。“早上3点钟就起来了,激动得睡不着觉,几十年了,所以这次搬,心里真开心。”吴老伯高兴地说。

不少老邻居也纷纷前来道贺送行。带着留恋与不舍,更饱含对未来的期盼,吴老伯全家将搬到附近的过渡房,开启新生活。

旧改三十年,梨园坊的旧改就仿佛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,这其中,有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,更有无数旧改人的持续接力、攻坚克难。

编辑 / 孙冲

来源 / 看看新闻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

黄/浦/进/行/时   

JOIN US 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极供销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  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